(健康报讯 通讯员曾福泉 记者宋黎胜)碳酸钙晶体的形成要历经千万年的地质积淀,用现有人工方法来制造碳酸钙,往往只能得到微米大小的白色粉末。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唐睿康团队采用一种新方法,可以迅速在实验室里得到厘米尺寸的碳酸钙晶体大块材料。用这种全新方法做出来的材料具有结构连续、完全致密的特点,且具备很强的可塑性,可以按照模具形状制备成不同模样,将在工业领域和生物修复领域大有可为。研究相关论文近日刊登在国际权威期刊《自然》杂志上。

《自然》的专家评审意见认为:这种将无定形碳酸钙转变为单晶碳酸钙的能力,是以往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。这项研究将经典无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理念相结合,将有可能为材料合成翻开新的篇章。

此前,无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两个领域制备材料的方法完全不同。我们的研究首次打破了两者界限,可以像制造塑料那样制造出石头、骨骼、牙齿等。唐睿康说,这种新制备方法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封端剂,使其在材料形成过程中发挥巧妙的调控作用。论文第一作者刘昭明博士说,科研团队找到了理想的封端剂――三乙胺。利用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和浙江大学高分辨电子显微镜,科研团队做了大量实验,清楚观察描绘了无机材料在三乙胺帮助下形成寡聚体的过程。

课题组通过这种新方式制造的碳酸钙,力学性能更加接近材料的理想状态。碳酸钙无机寡聚体还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流动性,能做出胶状物,通过模具得到各种形状的碳酸钙材料,克服传统无机材料可加工性差的缺点。

唐睿康表示,无机离子寡聚体及它们的交联聚合,是一个原创的科学概念,实验形成的无机离子寡聚体可控聚合,具备仿生生长的功能,可以达到修旧如旧的功能,在3D打印和生物修复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。